《夺鼎1617》第四百八十五章北上前的准备[2]

夺鼎1617最新章节目录
   是火力加机动力。而中国古代的兵圣孙武子也在他的十三篇里曾经多次提到过辎重给养运输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因粮于敌。吃敌人一石粮食,等于节省了自己的二十石。
    可是,这样的战术思想在眼下的大明朝,行不通也行不得!
    原因很简单。中原各地灾荒不断,李自成、张献忠虽然都已经意识到了稳定牢靠的后方给他们军队带来的不同意义,可是他们尚且不能从自己的后方获取完全可靠的粮草补给。如果再加上南粤军的几十万人马牲畜到战区就食的话,只怕会起到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帮助李自成扩充军队。
    再说了。南粤军的伙食标准和作战物资需求,在内地各家军队看来。绝对都是属于败家大少爷级别的水平。人有伙食标准,骡马也有伙食标准,每天要供给的食物上面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镇的人马每天要消耗庞大的给养物资,这些肉食粮食油盐豆料如何能够在中原筹措得到?
    所以,还是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可是,几次北上勤王的经历。以及在福建、赣南、广东广西等处剿匪的经验,都让南粤军上下对中原的道路情况极为头疼。往常在南中、两广等地,依托海口河流码头进行大量物资的运输,依赖于四轮辎重车进行的接驳转运,这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面对着中原各地的道路情形,被大打折扣,有的地方干脆就行不通!
    说起四轮马车,很多人都认为是舶来品,其实从文物来看,秦代就有四轮马车。北宋时期,四轮马车更是广泛应用于运粮。但是,能造的出来推广开来,不表示能继承发展。在中国制造使用四轮马车的历史中,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第一是转向系统,另一个则是道路。而且这事我还真的给古人说一句,不是中国人懒着修路,也不是不能修好路,问题是一个关内领土都要四百万的大国,靠农业国的国力去修筑遍布全国的道路,实在是太强人所难。就算是毛太祖建立的新中国,也用了三十多年才把三合土的路面铺到了主要的乡镇。再加上各种官吏上下其手从中贪污,道路情况能够好得了才怪。
    清明上河图中的也就只能在开封这种特大城市中玩玩了。出了城,离了御道官道,你的四轮马车就抓瞎了。这一点,几次北上勤王过程中,特别是塔山战役期间,面对着辽东地区翻浆冰封的道路,山东各地崎岖起伏不定的道路,严重的影响了南粤军的机动能力,让李守汉父子和南粤军将士吃足了苦头。
    如果要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就只能是改善运输条件。可是,李守汉可从来不觉着自己这两下子能超越毛太祖建立的新中国,更不指望自己能短于三十年完成修路工作,但是运输可没法等待,所以,就只能想其他办法。要么就是修路。一开始,也只能延续大明的做法,运输分级,官道走四轮马车,稍微好一点的路走两轮马车,小路走独轮车。不过随着道路系统的改善,能够走两轮马车的道路大大增加,四轮马车更换两轮马车的情况也不短增加,同时由于南中商品广受青睐,运输的压力变得更加大。
    正所谓孔方兄促发创新,面对着惊人的利润,所有人都在想办法,最终,一个车夫的建议引发了工匠的注意。这个车夫随口说了一句,如果四轮马车能够拆下轮子变两轮,不就方便多了?
    这个车夫没想到的是,他这一句戏言,竟然引发了民间官府科研工作者的注意,大家的思路开始向这个方向集中。最终,河静的科学院凭借雄厚的科研队伍,李华实这个公子哥不惜工本的投入,率先研制出可拆卸的四轮两轮多用马车,并且依靠跟河静制造的联系,迅速试制出来,投入了破坏性试验的环节。
    不能把所有的道路都变成通衢大路,那就把自己脚下的鞋弄得厚些!未完待续。
    ps: 补上昨天的章节,今天的继续努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