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第四百五十章俄国革命[2]

炮火1906最新章节目录
   主张,为了拯救年轻的共和国,必须结束战争,复员沙皇旧军队,赶快同德国议和。
    在中央委员会里,列宁的尽快单独同德国议和的主张,遭到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者”的强烈反对。
    虽然斯大林的死对于他们有触动,但是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主意。
    而高尔夫的坚定支持,成为了列宁最终拍板决议的乾坤之石。
    从列宁由前线收到的详细情报中可以看出,军队没有斗志,再不能打下去了;士兵一心想回家。工人和农民都厌恶长期的战争,国民经济已经完全崩溃。就在这些日子里,德军迅速向前推进的消息不断传来。德国人利用他们的突击部队,很快攻占了不少城市。
    他指出,德国的条件,无论多么苛刻,必须立刻接受。没有别的选择,任何别的决定就等于宣布苏维埃政权的死刑。
    为了拯救,在经过激烈争吵的会议之后,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终于接受了德国的和平条件。
    和约于10月3日签订,根据和约的条款,俄国失去了平方英里的领土包括俄国农田的27,6200万人口,26的铁路和75的钢铁工业。
    布尔什维克政权保住了,但是即便在沙皇的统治下,这个国家也从未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和耻辱。
    在紧接着十月后的几个月里,苏维埃政权利用签订和约这样一个喘息的机会,开始在俄国中部及莫斯科、彼得格勒等主要城市,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沙皇将军和官吏、地主、富农和资本家们仍不承认工人阶级的胜利。他们在十月起初的一些战斗中受到挫败之后,开始在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小而富农势力大的顿河地区、库班地区和乌克兰地区聚集并巩固反武装力量,继续和新生的政权进行残酷的较量。
    因此,在俄国大地上,一场暴力、仇恨和杀戮的风暴席卷全国。这是历史上最残酷的内战之一,它在俄罗斯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成千上万的人卷了进去,其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共和国遭到了极大的困难。工厂停工,水路和铁路交通均告断绝。年轻的苏维埃国家面临着最可怕的敌人——饥饿。
    只有从伏尔加河下游和北高加索才能取得粮食来挽救的危机,而察里津是沿着伏尔加河到那里去的必经之路。党中央根据列宁的提议,派高尔夫前往察里津工作,任命他为南俄粮务总监,并让他担任代表党中央负责南方战场的总指挥。
    毕竟高尔夫很有能力,而且在军队中也有威望,派他前去是最为适合的。
    高尔基也借着这次机会进一步扩张了契卡的力量,在掌握的地区发动肃反,大规模的清洗社会党人中的异己分子。
    权力便是应该这么运用,在军队与政府中配置属于自己的势力。
    高尔夫想要在列宁之后执掌全国大权,必须要另辟蹊径,不然的话,还真不是那些老资格的对手。
    与此同时,欧战也随着俄国的退出战争出现了重大的变故。
    德国用残暴手段劫掠和压迫乌克兰等地的人民,他们夺去了南高加索,还应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民族主义者之请,调派德、土军队进驻该地,在第比利斯和巴库肆意横行。
    得到了这些战争资源后,德国又将军队大批的调往西线,接连获得了几个小型战役的胜利,协约国损失惨重。
    协约国既要面对战争失利的惨痛,还要应对俄国的阴影,分心无术,陷入了危机之中。
    “欧洲没有哪怕一个华工,这很不正常。”
    《伦敦日报》上的一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除了敦促美国参战,协约国一直在反复的请求中国加入到协约国之中来。
    相比美国,中国或许突飞猛进的工业能力还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比,但是中国有庞大的常备军,浩瀚的后备役,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协约国需要中国尽快明确态度,将危害引到同盟国头上。。.。
    ;hr/
    -w-w.f-y-x-s.n-e-t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