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秦王本纪最新章节目录
有些名字唤作“充”的朋友看完上一章的故事,是否有要将“充”换“允”的意思了?
呵呵,如果有了,那在下实在抱歉。同时,请您去了换名字的念头。毕竟,名字只是个代号,真正的好命运不是靠一个好名字搏来的,而是要靠努力。
我说的这个道理不对?那好,请您改名叫“X无敌”,然后去八车道上横冲直撞,看是您无敌,还是车无敌!
此外,再多提一嘴。有个不听我言,随便换了名字的主,就没得什么好下场。
“哪个?”
“张充!”
“张充是哪个?”
“就是张允。”
“张允是哪个?”
“蔡瑁张允中的张允!”
好了,闲言少叙,废话少说,我们言归正传。
王老爷自知儿子王允乃是文曲星降世之后,更加的将王允视为掌上明珠,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捏在手里怕碎了,放在嘴里怕化了!”。
“你说的是冰块,不是明珠吧?”
“呵呵,猜得不错啊!同道中人,幸会!幸会!”
对于王老爷过于的宠爱,天资聪颖,独具慧质的王允并没有迷恋在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中,有十足成为“花花公子”潜质的“富二代+官二代”王允,没有骄纵轻狂,而是意气非凡,奋发读书,从未放松对自身的社会主义改造,立志长大后要继承和发扬王家祖辈们的传统,要忧心为国,做有益于社会的好官。
为此,王允深受族中那些为过官,或正在为官的长辈们的喜爱和赏识。而王允也在这些长辈们的影响和熏陶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习文章、阅经典之余,还坚持习武强身。
然而与王允一样,前后脚落生的一位武曲之才,却是没有王允这么好的命运。
公元137年,降生在益州广汉?县(今四川三台?江)的丁原,家中寒微。
丁原五岁那年,适逢长江不稳,大水泛滥,?县遭了灾。丁母死在了洪水之中,家里的良田尽被冲毁。无奈之下,丁父带着丁原北上逃难,一路竟是逃到山西。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丁父带着丁原逃到祁县的时候,刚好王老爷家的马夫害了急症,王家急需一位新的马夫。
丁父善驾,便来王家应聘。
王老爷见丁父操一口半生不熟的四川普通话,且拖着个与王允一般大小的孩子丁原,细问得知丁父乃是四川逃难而来后,心生怜悯,便将老实的丁父留在了府中。
丁原便也算是随着爹,在王府安下家来。
丁原来至王府之上后,王允便算多了个同龄的玩伴。
王老爷见并无兄弟姐妹的儿子王允,自身边多了个丁原后,变得倒比原来活泛了许多。于是,王老爷便与丁父商量,让丁原给已经开始习文练武的王允当伴读。
丁父闻言,岂会说半个“不”字。于是,丁原便给王允当起了伴读。
说是伴读,其实就是公子一样的待遇,来去私塾都有王府的家人负责接送,每月丁原还有二钱银子的书本费,比之他爹的工资只少了一半。
要不说这天上还真有掉馅饼的事,只是我从来没赶上过!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王老爷家既是有钱的,为什么还要教王允去读私塾,找个有才学的先生在家里教不就得了?
呵呵,其实王老爷确实是这么想的。
但文曲星转世的王允,天赋异禀,想法却与常人不同。王允觉得在家犹如坐井观天,“走出去”要比“请进来”更能增长见识。
“学同样的东西,却能有不一样的见解,方能比较出优劣,若我只是泛泛之辈,既是爹给我请得孔老夫子来,孩儿我也不可能成才。倒不如就将我放置于茫茫人海中,教我自己去乘风破浪!”
于是,本有钱可以给王允请十个八个教书先生围着王允转的王老爷,在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识的王允的劝说下,将王允送去了私塾,教王允“自生自灭”。
王允自小在私塾读书的经历,也使得王允在为官后,十分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这样使王允觉得,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然而经过在私塾里“九年义务教育”的打拼后,长到十四岁上的王允,没有沉沦下去,而是成为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青年才俊。除博了个郡县知名以外,就连州府都将王允挂了号,作为将来的备用干部进行跟踪考察。为此,祁县远近的文人学土都开始对王允刮目相看。
不过,龙生九子,九子不一。与王允同在一起、伴读了九年,可以说吃穿同寝的丁原却是沉沦了下去。
在私塾的历届考试中,王允回回是第一,丁原则次次都是倒数第一。于是,王老爷家里出了两个“第一”。
不过,这两个“第一”却有所不同,一个被私塾里的先生称为“爱徒”,一个被先生称为“废物”。
丁原真的是“废物”吗?
你说呢?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你让从小长在蜀中水乡,每日与蝎虫为伴,在禾田里捉泥鳅(大泥鳅,就是鳝鱼)捕田鸡,驾竹打马架的丁原,去和方块字讲文论道,真是乱弹琴。这样若是能培养出人才的话,那就人间遍开人才花了!
那么说,丁原真废了吗?没有谁会是天生的废物,任何渺小的生物都有其身上的亮点。
自懂事后,王允看着桓帝朝公元147―167年边乱不断,心生忧思。于是,王允开始崇慕起先汉的卫青和霍去病来。王允认为只有成为卫青和霍去病那样威猛的将军,才能捍卫祖国的领土。于是,认真不懈的修文的同时,王允又开始了武练。
不过,祁县说小不小,但是说大也不大,没有什么公设的武馆。于是,王允没有再能融入到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只能教王老爷给他找习武的师傅。
王老爷听说文曲星儿子要练武,那自然是一百个支持。在郡县之内立请了两个有名的武师,给王允和丁原当教师爷。
这两个武师一个善拳脚,一个精刀枪。正所谓刀枪无眼,王老爷怕王允练刀枪,练出个闪失,便打算把精刀枪的武师辞了,让王允主攻拳脚,只作防身之用。
然而不想王老爷还未落实自己的想法,精刀枪的师傅却因琐事,用一通老拳把善拳脚的那位师傅给打跑了。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王老爷见精刀枪的师傅比那善拳脚的师傅还善拳脚,二话没说,留下了精刀枪的师傅教王允丁原拳脚。
这位“拳脚”师傅讲求的是实践出真知,经常在教过王允和丁原一套拳后,教丁原和王允对打。
都说是刀枪无眼,但拳脚确实也是不长眼睛的。自小吃苦吃惯了的丁原,自到王家后,不仅顿顿可以吃饱,还可以吃好后,身体像木耳一样,越泡越大;倒是打小营养品不断的王允还是以正常的速度健康的茁壮成长着。为此,身体上比之王允有着不小的优势,刚刚习武,不大会拿捏分寸,讲求点到为止的丁原,经常把王允打的鼻青脸肿。
看到王允被丁原揍的好惨,“拳脚”师傅经常夸赞丁原有悟性,却对王允没什么评价。
看到自己的儿子被丁原揍的好惨,王夫人常劝王允以后只好用功读书,一样可以报效国家。
看到自己的儿子把王允揍的好惨,丁父经常带着被自己揍的好惨的丁原去找王老爷谢罪。王老爷则是大度,经常笑着埋怨丁父太过认真,竟与小孩子一般见识,只夸丁原有长进,让丁原以后好好练。
看到自己被丁原揍的好惨,王允突然顿悟,自己似乎不是练武的料。于是,终于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当中去,只将习武当做强健身心的选修课。尤其当“拳脚”师傅再教王允和丁原对打时,王允只是摇头。
无奈的“拳脚”师傅便只能亲自和丁原对练。为此,丁原虽是常挨师傅的拳脚,但是功夫却越发的有长进起来。后来,“拳脚”师傅又捡起了刀枪,开始教丁原舞刀弄枪。丁原也是不负众望,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势头。
也正是由于王允的学习重点向文化课的飘移和丁原在习武上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才造就了私塾中的两个“第一”。
不过,王允也算够意思,怕回回考倒数第一的丁原最后变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呆子,经常从为武官的亲朋那里,借一些兵法给丁原看。
虽然丁原于“之乎者也”是死也看不进去,但于兵法之书,却是视如珍宝,尤其难得的是,于兵法之道,丁原竟是无师自通,竟能将武术中的套路与兵法相结合,融会贯通。例如以柔克刚、避实就虚等。
王允丁原的一文一武,也算相得益彰。二人一起的学习经历,也让丁原王允成为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朋友。虽是异姓,但亲密程度不亚于亲兄弟!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