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开三界》第二十三章一切皆为虚幻

重开三界最新章节目录
   天上的阳光渐渐熄灭了,地面的薄幕慢慢升起来。薄幕这是夜大军的前哨。这支出猛的在大军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断示着:它总是朝败幕胜、主常着从日落到日出之间的宇宙,一到白天统全线清道,转在隐蔽的地方窥问着。
    它躲在深山峡谷里,城市的地客中,森林密丛间,用沉的湖泊深处:它隐身在原始的地下岩洞,矿井和壕沟,屋角和墙窟。它慢慢地布开,悄地扩散,终于充满各个幽暗的角落。
    它潜伏在树皮的裂缝,衣裙的褶皱问,躺在最细的砂柱下面,缠在最薄的妹网中,待机出动。虽然从一个地方把它赶走,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退让,它仍然要选择良宵,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要努力夺取新阵地,最后吞没整个世界。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亮的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躺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起隐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光,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一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里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几女吗?他们是否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在屋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接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
    你总该有一一个栖息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
    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见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心到子一样隐去?并把他的地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
    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他的房间在哪儿?”
    好像巴经上镇。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喏,就是那间小屋。”
    提着一盏小灯第一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昨晚得他长得哈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年肩,“我自己也没能好好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实户日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
    扫院人默默沉思。
    我打听了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他重复了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当然,他一定是葬在穷人墓地的。
    “穷人也来了二十五个。”
    “不过,他睡的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堆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堕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
    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涂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一个奥地利人走出维也纳,走过夏威夷,千里万里走来,到这里。
    一个单腿独臂的中国东北汉子,骑自行车走遍大半个中国,到这里,停了下来;一个湘江边的书生,边走边岭,边走边画,到这里,停了下来:
    一个美院毕业生,走出喧间的广州,到这里,停了下来:
    一个历经坎坷,把自己的事业从长江边做到国江边的女人,到这里,停了下来:我自己呢,多少年忽略,多少年错过,不经意间,来到这里,也停了下来。
    这里的名字叫丽江。
    丽江,你靠什么让人停下脚步?不同故乡、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是受了什么吸引?是什么让人们这样凝视你,端详你,走近你?
    是丽江的天吗?丽江的天经常是干干净净的那种蓝。即使是阴天,也是柔柔的:即使是雨天,也不会让人扫兴,细细绵绵的雨,反倒给丽江添了几分韵味。
    是丽江的水吗?一个地方有了水,就像一个姑娘有了眼神,丽江处处有水,处处透着灵性。我总喜欢在那卖丽江粑粑的小店吃早点,就坐在门口河上的木板小桥上,望着脚下的流水出神。
    听说,丽江古城曾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清早,百姓从河渠取清水,喝荼煮饭;上午,在水边洗菜,淘米;中午晚上,才可以洗衣洗拖布;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丽江古城的水源黑龙潭就会提高水位,于是,遍布全城的大小河渠里的水就轻轻地漫出来,把石头街道冲洗得干干净净。天快亮了,水退下去了,清新的古城迎接早起的主人。
    我想,如果这样的规矩还在延续着,那么,到了夜里,我一定赤足站在石头小路上,等着那河水漫过脚面,漫过月光下的小城。有水的丽江,动人的眼神!
    是丽江的山吗?丽江的玉龙雪山默默地俯视着我,我面对它的冰川,它的雪,却没有感觉到它的凛然,它不像青藏高原的山那样让人敬畏,它用山脚下的草,山腰的树向人们发出温和的暗示:我们可以彼此亲近。
    于是,我走近玉龙雪山,每次见到它,它都是不一样的,忽而一团云雾让雪山迷迷茫茫,忽而一阵疾风让雪山清清朗朗,忽而一道霞光让雪山闪闪烁烁。任由云缠着,风绕着,雪山不语,雪山不变。变幻着的,是那云,那风,还有那光,那雾,更有人的心情。
    是丽江的城吗?那古城的味道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品得出,只有心临其境才能品得透。有人问:“丽江古城像绍兴吗?像周庄吗?”也许,形,有一点点像;神,却一点点都不像。走在城里与人初次见面,往往不是问你贵姓,而是问:“你是纳西族,白族,藏族,还是彝族?”
    眼前,是东巴文象形文字;耳边,是纳西古乐;身旁走过的,是披挂着“披星戴日”服饰的纳西女人;过往的车上,飘着白色或黄色的哈达...这一.切都透着神秘的气息,这种气息是绍兴、周庄们所没有的。独自一个人走在古城的小街上是一种享受,随便走走,随便聊聊,感觉好极了。一口浅浅的井,一棵斜斜的树,一扇古旧的门,一副斑驳的对联,都像是一张画,一首诗,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是丽江的人吗?丽江人不一定在热闹的四方街,当南腔北调的外地人,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对着古城惊叹时,真正的丽江人也许正坐在自家宽敞的回廊下从容地喝茶。我见到的丽江人大多心平气和,善解人意,温文尔雅。听一个红河人感叹:到丽江来一个星期了,从没听到一句胜话,从没看到有人吵架,恰巧我们遇到的江人。”
    仔细一我说:“这不是有吵架的吗?”一位丽江朋友说:“他们们肯定不是我们丽江人。”仔细一听,还真的是外地来的生意人。
    在丽江人看来,即使有什么可争吵的,也不能当街当众:柯况没什么可争少的。曾江人办的茶馆、咖啡屋能让急慌的客人静下心来所天晚上,几个朋友相的在古城街口那间茶室喝茶。
    茶室里那位丽江“茶母”端坐在古色古春的茶具面前为我们斟茶。他的眼睛深深的,头发长长的,衣服和茶是一样的顾色。我原以为,当着他的面,朋友间也许不好放开了聊天,我们也消受不了那繁琐的茶道。
    然而,他专心摆弄着茶具,动作优雅,似乎茶就是他眼前的一切,他的眼神超然空灵,安静得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一道茶又一道茶,丽江的朋友轻声对他说:“你也喝啊!”他便礼貌地笑一下轻轻地啜一下。
    我心想,他的心怎么这样静呢?是丽江把他熏成这样的吧!就在这样的气氛里,丽江的朋友给我讲故事:有一天,一个远道而来的外国人来到丽江。
    见一位纳西老奶奶慢慢地走路,慢慢地做事,就忍不住说:“您为什么那么慢呢?”老人家慢慢地说,人,生来都是往一个方向走,那就是坟墓,急什么呢?在丽江,很少见到急躁张扬的人,即使是很有锋芒的宣科先生,也往往是用当默的、调侃的方式表达他的见解,而当他每天晚上沉浸在他所倾心的纳西古乐中的时候,他依然是静的。
    丽江,到底是什么让人在你面前停了下来?是丽江的天、丽江的水、丽江的山、丽江的城、丽江的人融在一起所产生的那种魅力。
    也许可以把它叫作文化,也许可以把它叫作“场”,进入这种文化这种“场”,就痴迷,就单纯,就快乐,就淡泊,就安宁,就沉思,就有灵感。很少有什么地方,像丽江这样,让我心动,又让我心静。对在丽江古城的一家小店,我买了一只木手镯,上面用东巴文写着“缘”。
    含义这样复杂的词是用一组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表达的,我能看懂的,是其中那一双眼睛。初识丽江以后,我就像与它结了缘,我的眼睛就追随着丽江。从夏到秋,我来了三次丽江,以至于丽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