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美妻好种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与我无情[3]

家有美妻好种田最新章节目录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王宫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赏,不受重用。杜甫无所作为,空怀报国之心,不免满腹牢骚。
    这首《曲江对酒》便是诗人当下此种心境的反映。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诗的前两联是曲江即景,“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空虚寂寥的情景,用“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与此适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
    “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这般色彩又随着花之“细逐”和鸟之“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首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这与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此诗中杜甫以“桃花”象征美好春天,繁花盛开,芳草正盛,然而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惰,对比出诗人落寞的心境。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春,作于成都浇花畔,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感慨之惰,溢于盲表。此诗为组诗之一,是仁绝句中的第五首,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矗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园。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美丽的绽放,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围绕着喜悦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间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这首诗表达出诗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惰的同时,也以“桃花”象征美好春天,令人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此诗是杜甫于上元二年春,在成都所作。杜甫此诗题名《春水》,首句破题点出了描写的时节为美好的三月天,诗的前四句描写春江水涨,后四句则述写春江景事。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草。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洋,众流模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花浪,即桃花水。此诗内容生动地描绘出春天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致。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三月春况,桃花浪起,季节的递坛更途,周而复始,江流再度恢复旧时流淌的痕迹,此处的桃花象征着美好春天,全诗充盈着一种春天特有的欢快氛围,亦反映出诗人宁静愉悦的喜春心境。
    《昼梦》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杜甫于大历元年766的暮春时节至夔州,《昼梦》一诗作于次年二年初春时节。杜甫流离到夔州,乱离时代沉重的忧国思乡之情,萦绕在老病潦倒的诗人胸臆之中,积思成梦,不独夜晚,就连白日小憩,也梦见故国君臣,旧乡门巷。题名乃引用春秋吴王夫差过姑胥之台,忽然昼梦的典故。“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道出了之所以昼夜入梦的缘由。“桃花气”象征冬季刚过,呈现初春时弥漫着慵懒欲倦的春日气息。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初春桃花绽放,春日暖意融融,故而催人昏昏欲睡。
    诗中的前四句写画梦之由,笔触浓丽,所写春景暖意融融,对比后四句记梦醒后回忆梦中所见,笔调转为描绘恶劣却无奈的境况,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境。全诗前后所写,在笔调上虽有景物氛围的转折,但诗人以对美好春日的描写,既反衬出自身忧国忧民的心情,亦使得贯穿全诗的感情深沉而浓重。诗人巧妙地借述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乡的强烈情感抒发出来,藉大自然时序流转,将深厚蕴籍的情感于诗歌之中,突显出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桃源”象征隐逸的理想境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自古士大夫的生活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的背景因有了桃花而灿烂至极,那里的人间是“小国寡民”没有世间纷扰,唯有一月桃花流水。
    中国文人有多少桃源梦,正如李白一生命运坎坷,也曾写道“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桃花源”意象,提升至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之地,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在作品中书写,而杜甫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以“桃源”作为内心隐逸情怀及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例如在杜甫《不寐》及《赤谷西崎人家》二首诗中,即以“桃源”作为隐逸的象征:
    《不寐》
    杜甫
    瞿塘夜水黑,城内改更筹。
    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
    气衰甘少寐,心弱恨和愁。
    多垒满山谷,桃源无处求。
    此诗为大历元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诗中首联写不寐所闻;次联写不寐所见;颔联写不寐之状;末联写不寐之由。月沉星辉之际,因愁思更加少寐,通章写景言情,层次分明。心力本弱而愁绪太多,当他不过,是可恨也。满山多垒,叹寄身无处矣。杜甫在末句写道“桃源何处寻”其实诗人内心哪会不知晓桃花源为一虚幻不可得之地,而是以“桃源”作为内心隐逸情怀及对理想境的的向往。而另一首作品中,亦以“桃源”作为相同意象:
    《赤谷西崦人家》
    杜甫
    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
    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
    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此诗为乾元二年十月时,杜甫赴同谷,途经赤谷作。杜甫离开秦州后到达的第一站,就是赤谷。此年是杜甫“三年饥走荒山道”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一生中“一岁四行役”的最为困苦且堪称颠沛流离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后半年,杜甫既入陇,越陇返之高峻,复人蜀,度蜀道之艰难,可谓跋奇山而涉异水,最后才得以在四川成都开始了比较稳定的十年平静生活。
    杜甫此诗主要描写宿赤谷人家,而题诗以其胜。全诗写远近幽景,尤如一幅《桃花源记》画作,诗歌中他用《桃花源记》之意,以“武陵暮”、“桃源宿”象征诗人置身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地,同时流露出内心渴望隐逸的情怀。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杜甫
    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倚风遗鶂路,随水到龙门。
    竟与蛟螭杂,空闻燕雀喧。青冥犹契阔,陵厉不飞翻。
    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欲整还乡旆,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时杜甫在长安。为一首赠诗。诗题中的学土之一崔国辅是盛唐著名诗人,和孟浩然、李白交谊甚深,对于杜甫则有知遇之恩。天宝十年751,杜甫献《三大礼赋〉以求进身,玄宗诏试文章,崔国辅与于休烈二集贤学士为试文之官,对杜甫文采深加赞赏,同年杜甫写下此赠诗。诗中“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道出了杜甫思归欲还乡之心,其引用《桃花源记》典故,以“桃源”喻家乡及心中向往之境地,可以得见诗人心中在对仕途失望后欲归养的平和心境。
    而诗末“欲整还乡旆,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则充分流露出杜甫对于二学士的有着饮水思源的感激之情!
    《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杜甫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艰难昧生理,飘泊到如今。
    杜甫于永泰元年春归浇花溪草堂后作了《春日江村五首》,自乾元二年冬入蜀,时已六年。此诗乃诗人见农务、春流起兴而作,藉诗以抒发心中思绪。“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一句可以得见诗人当时草堂托居的生活虽然简朴,但“桃源”一词象征了杜甫内心所向往的纯净美好的理想境地,寓居的草堂纵是外人眼中简柄的茅屋,但因诗人安定平静的心境,而别有一番风景在心中。
    杜甫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热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而且,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同时期的文人更多、更深。杜甫于公元年冬,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在众多亲友的资助下,建了被后人称为文学圣地的“成都草堂”。
    在杜甫漂泊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那段生活,相对充满了闲适、安定的色彩,在草堂雅致、清幽的起居生活中,饱经忧患的诗人暂兔到处流徙的生活,身心都得到了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