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胡不喜》第27章国士无双下

云胡不喜最新章节目录
   也许是站累了,也许是想起什么往事疲倦了,徐侯爷一面说,一面坐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揉了揉额头,看着儿子:“十二年前,一个追随我多年的副将,经战沙场多年,立有赫赫战功,就因为在朝廷上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便被御史弹劾,说他不敬犯上,有心怀不轨之心。我那副将心有不忿,和弹劾之人当庭争论,但他一个莽夫,如何能说过御史文臣的三寸不烂之舌,两人争得愈发激烈,以至后来在朝堂上大打出手。”
    “你知道这件事情,陛下后来是如何裁决的吗?“
    徐子璋从没听说过那一段旧事,没说话,也没摇头。
    “当年这样一件事激起了几乎所有文臣的众怒,那位御史的上司,下属,姻亲,同窗,师长,同朝为官的友人,全都向陛下上本,要求重罚。就连京中的学子也在城中写了请愿书,跪于京兆尹府前要求严惩。“
    “为堵天下人悠悠之口,最后他虽然留了一命,但却被陛下免职问罪,发配至西北边关,永不录用,妻女家眷皆被没入掖幽庭为婢。而那个御史,反而受到了圣上的安抚,赐医赐药,陛下还褒奖他为‘忠孝节义之人’。”提起往事,徐启诚脸上闪过一丝子璋不能理解的悲愤和痛苦,但很快,这种感情就被唇边的一缕讥诮取代:
    “现在,你用你自己的愚蠢,给了那些人留下一个绝妙的把柄,让他们得到了一个留名青史的好机会。他们成了捍卫祖宗典范朝纲的有功之臣,而你,则成了一个离经叛道,不敬祖宗的不肖之子,逆臣,罪人。“
    子璋被父亲训斥的满面发红,嘴唇颤抖,他一向不屑于服从生父的管教,更别说徐启诚自他少年之时便经常对他棍棒相加,但此刻,面对父亲的讽刺,他无话能辩,无话可说。
    “坐在这里继续写一封谢罪折子,明日一早交给我,我带去宫里向圣上请罪。至于你,今日就留在这里思过,不必回去了。”徐启诚看了一眼儿子,面容不辨喜怒,“明日等我回来,你到我书房来一趟。”
    子璋对父亲之前的话都以缄默回应,听到最后一句话,才勉强抬头开口:“父亲可是还有别的吩咐?”
    “圣上着令内官传话,令我对你严加管教,你说,还能是因为什么,“徐启诚负起双手,“为父自然是要奉旨!“
    ====================================================================
    太子被杖责的具体原因,虽然陈伯安已经下令封口,但是参与其中的少部分人还是知道内情的,比如徐子璋,再比如,此次和子璋一道联名上奏的其他东宫臣属,其中一个就是张廷臣。
    ------------------------------------------------------------------------------------------------------------------------
    张府,当朝太子太傅张京辅府邸。
    “冲动,鲁莽!“张京辅听完儿子详细叙述完整件事情的全部始末,忍不住摇头叹息,“你是不是也糊涂了,为什么不拦着太子?“
    张廷臣是张京辅长子,和霍啟一样,同为项光的侍读。项光和子璋一行人议论海禁,起草奏疏时,他就在场,并且也在奏本上联名。因此,他算是此次隐秘事件为数不多的知情人。
    廷臣抿了抿嘴,看着父亲,诚恳的说:“父亲,儿子以为,开放海禁没有错,这次太子所做所言也未必不对,海禁一事,太子和儿子,霍敖,霍啟和徐子璋四人都多次商讨,都认为此事有利于国计民生,更有助于当前的战局,势在必行,所以才写了折子,上报天听。“
    ”你们不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说的有错没错,“张太傅知道儿子还不明白,重重摇了摇头,“此事的关键在于,你们太直白,太莽撞,太不知天高地厚,太不懂得运筹帷幄了!你们做事之前,既没有摸透陛下的心思,也没有认清当前的形势。你选择了一种最冲动的方式,使得满朝文武对你们,对开放海禁的好感度一下子降到了最低,有多少人还没来得及了解开海通商的利弊,便跟着朝堂上反对的大流,站到了所谓传统的一方,站到了你们的对立面上。”
    “为父多次告诫你,圣意与人心,你们总要先占据一样,才好筹谋后事。”张太傅深深一叹,“如果众臣皆有意支持开海贸易,即便陛下心里不痛快,也不得不顾忌物议,将此事诉诸廷议,到那时自有你们作为的时机;又如果海禁一事,朝臣虽然反对,但陛下心中早有此意,你们此番上书,能够正中陛下下怀,那么即使被众臣弹劾,哪怕是陛下迫于朝臣的施压,将你们训斥或是贬谪,一切都还可以转圜,早晚有一天还能有你们起复的时候。“
    “可你看看如今,圣意和人心,你们占了什么?”
    张京辅看着儿子,轻轻拍了拍桌子“你们什么都没有占!”
    张廷臣垂下头,微微握拳,心中似有话要说,却没开口。
    “这整个事情有一多半是那个徐子璋的主意,对不对?”张太傅看着儿子,淡淡的问。
    “是,父亲,“廷臣抬起头,“我们几人当中,只有他最钟情于工匠制造之术,也只有他能够基于全局,对开海通商的利弊做出十分详尽的辨析,在这方面,太子,儿子和霍啟都只是提供了一些片面的看法。因此这本奏疏由他署名,儿子联名附议。“
    “廷臣,这件事你若提前告知为父,为父定不能让你掺和进去。“张太傅望着儿子,失望地说,“最不应该的就是事发之后,你们没能拦住太子,让他孤身一人冲动冒失地跑去政华殿,为那徐子璋开罪。”
    “错了,大错特错!”
    “你们终究是不懂,原本陛下已经打算把此事一应扣在徐子璋的头上,这份折子由他署名,违逆祖制,治罪于他一人便可,即使有人心存异议,也不会动摇到吴朝根基。但太子出来这么一掺和,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太子乃国之储君,重于国本,这样一闹,对殿下会有多么坏的影响,将来在朝堂之上,人人都说皇太子目无法纪朝纲,置祖宗家法于不顾,殿下该如何自处,你想过没有?“
    “还有那个徐子璋,”张太傅看着儿子,“你之前不是一直对他很不服气吗?为什么这次和他掺和到一起去了?
    “你和临平侯长子霍啟自太子开蒙以来就入东宫,作为殿下的侍读,直至今日,尚且未能在朝上有一官半职,而徐子璋他一个年轻后生,从前和殿下毫无半点干系和人脉,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殿下的宠信,为父本以为,你之前对他如此耿耿于怀,即便知道此事,也会置身事外,绝不会参与其中,如果这次徐子璋获罪被免职,到那时,你大可取而代之便是。但我是真没想到,你会和他一起贸然行事,甚至不惜在折子上联名,白纸黑字的把自己也牵连进去。糊涂啊!”
    张廷臣沉默良久,心中翻涌的思绪让他再难以保持缄默。他望着须发花白的父亲,激动地说:“若是从前,或许儿子会和父亲您做出同样的选择,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等到最后找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契机,将他一举击倒。但是现在,儿子的想法变了。”
    “儿子不愿意按照那样的方式上位。“
    张太傅奇怪的看着儿子:“你这是什么意思?“
    “儿子先前就问过太子,倘若一日龙颜大怒,子璋他免不了要承担陛下的雷霆震怒,但殿下您也必然不可能完全逃脱干系,到那时,殿下应该如何自处?”
    “那殿下是怎么和你说的?”
    “殿下说,朝中阿谀奉承之辈多矣,难得能有一人,能有如此开阔的心怀与视野,敢于提出独到的观点,敢于反抗腐朽的政见,正是再黑暗之中逆风执炬之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张廷臣眼睛明亮如北斗,流露出这个年纪的少年特有的激昂之情,平静地说,“太子说,与子璋相谈一日,胜过读书十卷,朝闻道,夕死可矣,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张太傅听罢不由一怔:“那你呢?“他看着儿子,“你就甘愿一直屈居于他一个武人之后吗?“
    ”如果徐子璋他真的有几分治世之才,能够辅佐殿下,励精图治,福泽万民。即便在庙堂之上,儿子永远需要向他行对上之礼,“张廷臣一字一句的说,”那也是,如我夙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