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自传第四卷,洪波曲》苏联纪行日记[19]

郭沫若自传第四卷,洪波曲最新章节目录
   店里面去吃了冰淇淋,一客之多仍足抵重庆四客,也同往莫斯科河边上散了一回步。克里姆林宫下的是菩提树林,据说开花时有微香。在地下车道前和我分手,约好晚上到高加索饭馆吃羊肉。
    午后一时顷栗文松部长来,同往史丹尼斯拉夫斯基街看漆器展览,是帕契赫、麦契拉、费多斯基诺、哈鲁易诸民族的作品,作风大抵相同,是以民族固有的技术为基础而施以近代艺术的改良。漆上绘画,多摹名画,有托尔斯泰像,有唐吉诃德与风车作战图等,甚为精巧。这方法在我国亦可仿效,可惜天天高喊保存国粹的人们却丝毫也不注意到匠人的保护,听其湮灭。
    七时顷,胡济邦再来,同往高加索饭馆,在高尔基大街马恩列大学附近。每人吃了一盘生菜,一盘烤羊肉,用了两杯葡萄酒,喝了一瓶矿泉,费了三百卢布。(合美金六十,合目前法币九万三千元。)听说这比战时已经便宜了三倍了。
    归途遇雨,各自匆匆回寓。
    七月三十一日
    昨夜雨颇大,屋瓦庭园皆湿,风有寒意。
    十二时顷往参观诗人莱尔蒙托夫博物馆。
    诗人以一八一四年生于莫斯科的一位退职军人的家庭,三岁的时候失掉母亲,便寄养在塔尔罕的外祖母的庄园里,这是很富庶的贵族家庭。父亲和外祖母之间经常不和睦,因为他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让给她教养。这种痛苦的经验和农奴制度下的庄园的情况在诗人的心灵中留下了永远的痕迹。
    一八三〇年进了莫斯科大学,在这儿没有找到友好的环境,和一些保守的教授们时常发生冲突,遭受了考试不及格的报复,只住了两年,便不得不离开学校了。
    嗣后他进了彼得堡(列宁格勒)的近卫军军官学校。在一八三四年毕业,他便得到了他的军人的资历。这位年轻而多才多艺的军人在彼得堡的上流社会颇受欢迎,但他“在音乐和舞蹈的喧闹里,在野性的低声絮语里”,是感觉着“又寂寞,又哀愁——在心魂烦闷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可以握一握手”。诗人老早就是一位叛徒,和统治阶级站在敌对的地位的。
    一八三七年二月普希金和一位流氓决斗致死,而这流氓事实上是沙皇的宫廷所派出的杀人犯。这事件强烈地激动了莱尔蒙托夫的怒火,他写成了《诗人之死》的一首吊诗,痛骂统治阶级为“天才与自由的刽子手”。这便震呆了沙皇尼古拉一世,他看见刚刚死去了的普希金又借尸还魂了。于是莱尔蒙托夫的一生便从此更遭受磨难,一直到死。
    诗人就因《诗人之死》被充军到高加索,但高加索的伟大的自然风物和流窜在那儿的十二月党人们的斗争精神,却更加丰富了诗人的生命。
    流窜生活经过了一年光景又回到彼得堡,在这前后是莱氏创作的**期。他的第一部自印的作品《鲍罗金诺》于一八三七年出现,托尔斯泰称之为《战争与和平》的“种子”。《关于商人卡拉斯尼科夫之歌》于一八三八年问世,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证明着诗人精神与人民精神在血统上的嫡亲关系。”
    一八四〇年的春天横祸又来了,仅仅因为和法国公使的儿子决斗,**又把他流窜到高加索。在这时他曾经参加过战争,行动异常勇敢。他的长官曾向**请求赦免他的前愆,他在这时潜回彼得堡请示,然而结果是限他在二十四小时内重返高加索。
    那些“天才与自由的刽子手”们,仅仅把诗人流窜,自然是不能满足的。他们又唆使了一位流氓马尔丁诺夫,借口莱尔蒙托夫的小说《并世英雄》里面暴露了他自己的阴私,要求决斗,诗人仅朝天放枪,流氓却狠心完成了刽子手的任务。这是一八四一年七月二十七日的事,诗人仅仅二十七岁。
    这是专制魔鬼们摧残文化的一个标本。
    馆中举凡关于诗人的生活和创作的资料均有丰富的陈列,画片照片等极多。诗人亦善画,画亦优入专门之域。假使不受摧残,不知道还要留下多少更伟大的业绩了。
    八月一日
    对外文化协会对于外国学者征求关于科学院纪念会的感想,将汇为专集,我也在被征求之列。清晨执笔,因我对于纪念会,事实上等于未能参加,故只泛泛地写了一些关于苏联学术界的一般的印象。
    午后参观奥斯托罗夫斯基博物馆。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从暴风雨里所诞生的》的作者,两部书在中国都已经有过译本。
    奥氏为西部乌克兰人,生于一九〇四年。家境甚为贫困,有二姐一兄。几至乞丐为生,但他的母亲决不让自己的儿子过这样不成器的生活。很小的时候便去做苦工,在一家旅馆里充当小使,沉重的担荷每每超过他所能有的力量。
    继后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努力自修,两年期间把大学的五年课程完毕了。他屡次参加了反波兰的乌克兰人民解放战争,在前线受了伤。后来又患肠伤寒,剧烈的神经痛,卒致四肢瘫痪,双目失明。这时奥氏才仅二十四岁。
    这位就跟献身精神的具体化一样的斗士,就这样在足以令人渗出血泪的万种苦难中被捆扎而穿透着,他的斗争门径似乎是完全断绝了。然而自己正是“从暴风雨里面所诞生”出来的钢铁炼就的儿子,他丝毫也没有挫折自己的斗志,他又选择了文艺这项武器,在他盲目而瘫痪的一片黑暗中,打出了万丈光芒的炫目的铁火。
    在他开始写作的时候,还能够自己勉强动手。他用硬纸挖成横的空条格,把这蒙在原稿纸上,在空格里写字,以求勉强贯行。后来连这点程度的自动都失掉了,他只瘫睡在床上口授,让人笔记下来。在这样的情形下边,便产生了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从暴风雨里所诞生的》的两部著作。前一种是得到了列宁奖章的。
    他很恋慕莫斯科,而且愿意住在莫斯科的中心区。一九三〇年移到莫斯科居住,现在的博物馆就是从那时住到一九三六年逝世为止的房子。他的居室,一切陈设都保存着生前的原状。那是一间长条房间,左手当中靠壁顺放着一尊床,床头一张小茶几上放着一部打字机。
    右手与床平行,放着一张沙发,沙发的前头是一张大书案,再前头便是临街的窗壁。在书案背后的左壁上有一盏电灯,上面罩着一张红巾。
    博物馆的馆长便是奥氏的夫人,她把我引到这寝室来,特别把一根拦路的红绳解开,让我在沙发上坐下。她说:奥斯托罗夫斯基在生的时候是极喜欢朋友的,尤其喜欢青年朋友。朋友来便坐在这沙发上。他更喜欢人家在他的床前跳舞。他说过,一个不知道跳舞的人,是不知道人生的。
    夫人把书案上的留音机开开了,让我听了奥氏对乌克兰共青第十八届大会的广播演说。声音很有力量,绝不像是一位病人。夫人又说到录音时的困难。奥氏是全凭暗诵睡在那儿广播,目不能看原稿,旁人又不能替他提词,只好用一根线拴在他的手上,万一有了错误,便牵动线子以促起注意。然而奥氏的记性很好,他的演说一点也没有波折。
    这样的一位斗士实在是令人感奋。他的创作就这样是由生命所凝成的,他和普通的职业作家不同,但批评家说,他所写的内容比爱伦堡的更加有力而且生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英、德、法文的翻译。在书架上有一本日本文的翻译,译者是杉本良吉,一九三六年白扬社出版。奥夫人取下来求我解释,我把序言翻译了给她听。
    纪念簿上要我写我的感想,我写了。
    在艰难困苦中为人民解放而斗争,真像铁在熔炉中受着烈火的锻炼,你毕竟成为了钢。
    你的眼睛虽然盲了,但你比任何人还要看得远,看得更加仔细,透彻,正确,明亮。
    你的身体虽然瘫了,但你的斗志比任何人还要充沛,你的工作能力比任何人还要坚强。
    你的生命虽然谢了,但你的精神寄托在每一个为真理,为正义,为人民而战斗的人们的身上。
    你,献身精神的化身,一切苦难的征服者,永远高唱着真理战胜的凯歌,你万代青年的榜样。
    接连两天,看了两位作家的博物馆,真是绝好的对照。尤其是两种政治对于文艺家的态度,一种是唯恐文艺家不早死,一种是用尽各种方法,要使他多活一天。“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尽管有些沙皇的亚流,还昧着良心,倒黑为白。
    八月二日
    整日在寓读《苏联国内战争史》,无人来扰,颇觉闲适。午后四时半往访哲学研究所。这和历史研究所同在一栋大厦里,但在三楼。
    所长斯威特洛甫(),副所长鲁宾希契因(Rubi
    ),历史哲学部主任瓦谢齐克()同任招待,杨新松做翻译。我先把中国哲学界的情形报告了一番。接着是所长报告。
    研究所共分六部:一哲学部,二辩证唯物论部,三历史唯物论部,四自然科学部,五美术哲学部,六心理学部。六部之外有研究班,三十人,杨新松在这儿担任中国思想宗教史。
    苏联哲学界目前所着手的工作有下列各项:
    一,俄国哲学史的编纂,由哲史部主任瓦谢齐克主编。
    二,俄国各民族哲学史。
    三,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哲学史(世界哲学史第三卷)。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这些都是大部头的著作。比这更普通的,有逻辑教科书,大学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年底可出版),大学用西方哲学史(亚历克山得罗夫新著)等的编纂。
    作为专题研究的,有:
    一,列翁诺夫(Leo
    )的辩证论方法(大著作)。
    二,列慈尼珂夫(Rez
    )的关于认识论的大著作《在现代语言学条件下的理解问题》。
    三,皮舍夫斯基()的《批评德意志的宗族主义的理论》(这是属于历史唯物论的范围)。
    四,社会问题方面,目前所注意的是《苏维埃社会的诸关系》、《新爱国主义的来源》等科学理论与现代生活的综合。
    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理论,有:
    一,哲学院院长瓦维洛甫()所担任的《由物理化学论因果律》。欧美有些反动的学者认为因果律已经动摇了,这工作是对于这种反动学说的反驳。
    二,雅诺夫斯卡雅(Ya
    )的《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评论”与数学问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